图片
《伤寒论》,这是根据宋本整理的。因为版本很多,我等会还会给大家展示另一个我比较推崇的版本——康平本,也就是唐本。大家可能对康平本不太熟悉。它是在唐朝时流传到日本的版本。
《伤寒杂病论》原本是一本书,到宋朝才被编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药王孙思邈,他是张仲景之后最重要的金方家。他在唐朝时写了一本《千金方》,但他觉得江南的一些经方家秘而不传,把方剂当作秘籍,放在口袋里。
说到秘籍,中医里很流行这个概念,很多人说自己有秘方,不告诉别人,等他们走了以后,这些方剂就失传了。比如一位叔叔,他是很有名的中医师,以开药闻名,很多人从很远的地方来找他看病。他用几味草药就能治好别人很难治好的病。小时候,我的祖母想学医,但被告知女生不能学。
后来他在晚年才得到一本《伤寒杂病论》,看了之后觉得功力大增,又写了一本《千金翼方》,就像老虎长出了翅膀一样。在唐朝中叶,伤寒论传到了日本,据说是空海拿去的。空海是曾延宗的大师,他来唐朝时大概是白居易在世的时候。他把这本书带到日本,也就是所谓的唐本。
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宋本,是宋朝时编辑的,而且把它一分为二,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我们不知道康平本的内容是否比宋本更完整,因为康平本里很多在宋本中是原文的,在康平本里却是小字注释。当然,唐本的版本会更好。如果大家想看唐本的伤寒论,可以在我们的分类笔记整理里找到伤寒论解说条文,这是从日本金方家大总俊杰先生的伤寒论解说中抽取的康平本内容。它比较简洁,从“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开始讲起。我们叫它伤寒论解说条文,是因为它是从日本的康平本中提取的。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有些人看似血虚,其实是血液分布不好,需要用调血药。比如当归,它不是补血药,而是调血药。当归补血汤里有两个药,黄芪和当归,黄芪是当归的5倍。有人说黄芪不是补气的吗?怎么会补血呢?其实它是利用行气把血舒布全身,是调血药。什么是补血药呢?比如四物汤,里面的熟地可以补血,也就是增加血液的量。而调血则是让血液分布更平均,这是补血和调血的区别。还有补阳,桂枝可以补心阳,桂枝和炙甘草合起来,效果加倍。
今天想要与大家分享一下“桂枝汤”,里面有五个药:桂枝、芍药、炒姜、枣。它们两两组合,桂枝加芍药可以解表,白芍炙甘草可以止痛。芍药甘草汤是止痛的第一方,不要小看它,尤其是对于肚子痛,芍药甘草汤效果很好。
很多人说桂枝汤是方剂之祖,它是老祖宗,为什么这么厉害呢?因为张仲景把握了一点:调和。有两个层次,第一个是调和全身的阴阳,就是桂枝和芍药,一阴一阳,互相协调,调整全身的营气和卫气。
胃里的谷气和肺里的清气合起来叫中气,中气在体内产生蒸汽,蒸汽在脉内叫营气,在脉外叫卫气。调和营卫全身用桂枝和芍药。还有呢,调和脾胃,什么叫脾胃呢?就是我们的消化系统,用生姜和大枣,这是另外一对。

张仲景的方剂设计多么精密,一阴一阳,生姜是阳,大枣是阴;桂枝是阳,芍药是阴。一个是中间的调和,一个是全身调和,所以有两个圈。那正中间还有一个什么呢?是炙甘草。炙甘草的作用是什么?调和所有的药,所以整个方剂的轴心其实是炙甘草。再往外一圈是生姜和大枣,调和我们的脾胃;最外圈是桂枝和白芍。
从八纲辨证来看,它是解表的、滋阴的、补虚的,还有营卫的调和。所以今天一个人如果是桂枝汤证,他比较虚,这是从八纲辨证的角度来看,有点不一样。还有气血津液辨证,它当然药味少了,气血方面,水是滋阴的药,白芍和炙甘草;血刚说补血调血,这是从气血津液来看。从脏腑部位来看,又是另外一个角度。肌表解肌用桂枝、白芍;脾胃用生姜、大枣;心用桂枝、甘草。同样,这几个药对用不同的辨证方法来看,就会有不同的解读。
从对单位药做分析,单味药也很重要。光讲桂枝汤其实就可以讲两个小时,因为它里面有很多内容。我把这个留给大家,大家可以自己去分析。它还可以做八纲辨证,单味药的气血津液辨证,单味药的脏腑辨证,单味药的动力药辨证。
365建站事实上,你要了解方剂和方剂之间的不同,要做比较。因为看诊的时候,比如都有柴胡证,都有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往来寒热、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都有这些问题,但到底用小柴胡、大柴胡、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还是四逆散呢?都是柴胡剂,这时候比较就变得很重要。
事实上,经方的高手看到病人时,很快就能知道这属于哪一类方剂,而这些方剂有好几种。比如这个人,阳虚有里寒,有四逆汤,也有真武汤,也有通脉四逆汤,也有茯苓四逆汤,还有四逆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