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每天分泌诸多汗液,这些晶莹的液体不仅是温度调节的产物,更是人体疾病预警的“晴雨表”。为此,记者专访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内科主治医师王娟娟,与大家分享“汗珠里的生命密码”。

王娟娟表示,正常人在过劳、剧烈运动、环境或饮食过热、情绪紧张等情况下皆可以出汗,这属于正常现象。然而,当发生疾病时,各种因素影响了汗的生成与调节,可引起异常出汗。病时出汗也有两重性:一方面,出汗可以排出致病的邪气,促进机体恢复健康,是机体抗邪的正常反应;另一方面,汗为津液所生,过度的出汗可以耗伤津液,导致阴阳失调的严重后果。她指出,中医把以汗液外泄失常为主症的一类病证称为汗证。各个部位的过度出汗,可能反映身体某些疾病。
额头出汗:胃热
王娟娟表示,《黄帝内经》里提到,前额属于阳明经的循行区域,特别是足阳明胃经,所以额头出汗多可能和胃热有关。胃热多因饮食不节(如嗜食辛辣油腻)、情志郁火或外感热邪等导致,热气上蒸头面,引发局部出汗。常伴随口臭、口干舌燥、口渴喜冷饮、牙龈肿痛或出血、食欲亢进、大便干结或便秘、舌苔黄腻等症状。针对这类情况,推荐以下代茶饮和药膳。
荷叶竹叶茶
材料:干荷叶5克,淡竹叶3克,白茅根10克。
做法:沸水冲泡代茶饮,可加少许冰糖。
功效:清热利湿,缓解头面多汗。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冬瓜薏米汤
材料:冬瓜200克,生薏米30克,茯苓10克。
做法:薏米提前浸泡,与冬瓜、茯苓同煮至熟透,加盐调味。
功效:清热祛湿,改善头面油腻多汗。
手脚心出汗:脾虚湿热
王娟娟表示,手心脚心经常出汗中医称为“手足多汗症”,主要表现为双手、双脚经常潮湿多汗,严重者汗水甚至会像水滴一样往下流。中医认为,手足汗多与脾虚湿热相关性很大。脾主运化水湿,如果脾虚,水湿代谢就会出现问题,导致湿气积聚,可能通过手足出汗排出。常伴随手足黏汗、口苦尿黄、舌苔黄腻等症状。针对这类情况,推荐以下代茶饮和药膳。
荷叶薏米饮
材料:荷叶6克,生薏苡仁15克,赤小豆10克。
做法:煮水代茶饮。
功效:清热利湿,调和脾胃。
山药扁豆粥
材料:山药(鲜)50克,白扁豆20克(炒制),粳米50克,莲子10克。
做法:白扁豆提前浸泡,与粳米、莲子同煮至半熟,加入山药煮至粥成。
功效:健脾化湿,固表止汗。
背部出汗:肾虚
王娟娟表示,背部是膀胱经循行的部位,膀胱经与肾经互为表里,肾的功能异常可能通过膀胱经反映于背部。如果背部异常出汗,特别是夜间盗汗,中医认为与肾阴虚或肾阳虚有关。肾阴虚可能导致虚火内生,逼津外泄,表现为背部多汗,常为夜间盗汗,常伴五心烦热、口干舌燥、舌红少苔;而肾阳虚则可能因阳气不足,固摄无权,同样导致背部多汗,常为白天活动后出现,常伴腰膝酸软、夜尿频多、乏力。针对这类情况,推荐以下代茶饮。
滋阴敛汗茶(肾阴虚)
材料:麦冬10克,五味子6克,枸杞10克,桑葚10克。
做法:沸水冲泡代茶饮。
功效:滋阴降火。
温阳固表茶(肾阳虚)
材料:杜仲叶10克,山茱萸6克,黄芪10克,桂圆肉5颗。
做法:加500ml水煮沸后转小火煮10分钟,代茶饮用。
功效:温补肾阳。
劳心汗:心气虚
365建站王娟娟表示,“劳心汗”又叫心胸汗,指汗出于心窝或两乳房之间。如果心胸位置出汗过多,可能是平常比较劳累、操心较多,导致心气相对不足,多见于心气虚的人群。中医认为心主血脉,藏神,心气虚弱,固摄功能下降,汗液(心之液)外泄,集中于心胸部位。常伴随心悸气短、神疲乏力、面色淡白或苍白等症状。针对这类情况,推荐以下代茶饮和穴位按摩方法。
黄芪红枣茶
材料:黄芪10克,红枣3枚(去核),浮小麦15克。
做法:将材料洗净,加水500ml煮沸后转小火煮15分钟,代茶饮用。
功效:补气固表、养血安神、收敛止汗。
甘麦大枣汤
材料:淮小米15克,炙甘草9克,大枣9枚(去核)。
做法:加6升水煮到水剩一半,早晚饮用,可代茶饮用。
功效:补充心气、收敛止汗。
穴位按摩
内关穴:在前臂前侧,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神门穴:在腕前内侧,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每穴按压3~5分钟。
功效:宁心安神、调和气血。(王 迪)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