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诊时间:2024.10.22
吴**,女,50岁
主诉:咽中有痰粘着好几天了,鼻塞一天,鼻孔干,口不渴不苦,耳朵闷闷的,舌苔黏腻,尖红,脉儒,
图片
处方:蒿芩温胆汤加味
青蒿10 黄芩10 陈皮10 法夏10 茯苓15 枳壳10 灸甘草6 竹茹10 滑石20 葛根15 石菖蒲10 三剂
(见舌苔腻、两边鼓胀,考虑少阳痰热而处此方。)
二诊:症状依旧。
考虑鼻干痰粘有燥邪,舌苔腻有湿,燥湿同治,用了桔梗玄参汤。鼻塞、耳朵闷,舌上焦肿胀考虑上焦痰湿热郁痹,合了上焦宣痹汤。
图片
365建站三诊:服药一剂,鼻子更塞了,喉咙的痰更紧了,痰在喉里面的,咳不动的。
思考🤔:之前提过有些怕冷,鼻干,痰更紧了,现在是秋天燥邪胜,实乃凉燥啊!
处方:杏苏散原方
紫苏叶、苦杏仁、半夏、茯苓、前胡(各9克),桔梗、枳壳、陈皮(各6克),甘草(3克),大枣(去核,3枚),生姜(3片) 买一副煮来喝喝。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反馈:
图片
反思:
1,有外感一定不要忽略解表。
2,不要忽略课本上的时方,辩证准确依然可以覆杯而愈。
3,感谢姐姐的不离不弃,给我几次机会处方,让我又扎实的学会了凉燥之邪致病特点。
杏苏散证为凉燥外袭,肺气不宣,痰湿内阻所致。肺合皮毛,凉燥袭表,故恶寒无汗,头微痛;凉燥伤肺,肺气不宣,津液不布,聚湿生痰,故咳嗽痰稀;鼻为肺窍,咽为肺系,肺气失宣,津液不布,故鼻塞咽干;舌苔薄白,脉浮弦,均为外感凉燥之征。此证类似风寒感冒,但又有干燥之象,且在秋季发病,故为凉燥证。治宜轻宣凉燥,宣肺化痰。方中苏叶辛温不燥,发表宣肺,使凉燥之邪从表而解;杏仁性降而润,降利肺气以止咳,共为君药。前胡既助苏叶疏散外邪,又助杏仁降气化痰;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宣降肺气,止咳化痰,共为臣药。半夏、茯苓、陈皮化痰理气,共为佐药。生姜、大枣调和营卫;甘草调和诸药,共为使药。诸药合用,辛散宣肺而使凉燥得解,化痰理气而使咳嗽得愈。
图片
警告:

文中涉及所有的思路与方剂都是为中医同仁学习参考之用,非专业人士请勿私自试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