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中式养生”继续乘风而上,“药食同源”赛道正成为健康产业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名单已扩展至106种,市场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大健康产业规模预估达9万亿元,药食同源作为细分分支,市场需求旺盛,吸引着传统药企、大健康产业、新零售品牌及跨界玩家争相入局,各式花样营销引得消费者们纷纷种草。然而,行业狂飙突进的同时,产品背后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市场狂飙:流量浪潮下藏暗礁
1. 原材料风险:炮制与配伍的复杂性
药食同源中药材兼具“四气五味”,若未经科学炮制或配伍不当,可能引发健康隐患。如果研发的企业及人员没有深厚的中医药背景,就很难明确每种成分的具体作用机制以及它们之间的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难以生产出能够真正发挥功效的产品。此外,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使用劣质原料或简化加工流程,进一步加剧安全隐患。
2.功效宣传的边界模糊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
站群论坛根据规定,普通食品不得宣称功效,但市场上仍存在夸大功效的现象。例如,某品牌的普通饮料中加入了玉竹等药食同源成分,就宣称可以抗老,这种夸大宣传不仅误导了消费者,而且容易引发食品安全问题。如果消费者需要购买有功效的饮品,可以购买由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审批认证的蓝帽产品,蓝帽认证的产品是保健食品,具有保健功能,产品包装上标注的有效成分也是必须达到相关规定的。
3. 消费者认知偏差

年轻群体追捧“即食化”“零食化”的养生产品,但缺乏对药材特性与体质适配性的了解,盲目食用可能引发不适。例如,龙眼过量食用易导致阴虚体质者“上火”。